今年的茅盾文学奖结果出来了,张炜的《你在高原》、刘醒龙的《天行者》、毕飞宇的《推拿》、莫言的《蛙》、刘震云的《一句顶一万句》成为新科茅奖作品。
对于茅奖,批评回回有,今年还真不算特别多,不仅不多,批评里面连靠谱的都不多。比如初选结果出来时,前10名中有8名作协主席或副主席,对于媒体和网络而言,这是最好的新闻点,于是茅盾文学奖迎来了第一波批评浪潮,质疑茅盾文学奖成了茅盾文学主席奖。再比如,以程永新和张颐武为代表,矛头集中在对张炜《你在高原》的450万字上,认为这么长超出了理解能力,评委根本没时间看完,所以评奖不负责任。
除了主席身份和超长字数外,人们再提不出批评意见,这届茅奖倒是近几期受到质疑最少的一届。实事求是地讲,正面肯定的意见还是挺多的,莫言、刘震云、毕飞宇这三位入选,无论文坛地位、作品实力还是公众知名度都属众望所归。尤其是莫言,每次都是热门,每次都落选,成为茅奖历史上标志性的悲情人物,也成为公众质疑茅奖最有力的理由。在一次次“陪太子读书”之后,跟上届的贾平凹一样,莫言终于得到茅奖的正式“追认”,沉冤昭雪。但人们还是不满意,又好像说不出来,不满意在哪里呢?
总体看来,我对这届茅奖印象还不错。以往茅奖遭人质疑集中在两个方面:一是评奖程序不透明,有暗箱操作的嫌疑;二是有些作品被当做任务硬性获奖。由于今年实行了评委实名制,评委人数也大大增加,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已经大为减少,暗箱成了玻璃箱,评奖过程走向透明,所以,往年对评奖程序的质疑基本消失。这是本届茅奖最大的一个进步,批评者围观者是能够看在眼里的。第二,获奖的五部作品总体上靠谱,获奖者也都是文坛一流好手,政治化的色彩比较弱,这一点值得肯定。唯一引起争议的《你在高原》,还是因为它的长度(可以断定,批评者没读过那部作品,包括我自己),张炜作为反世俗的代表作家,还是受到尊敬的。
这两点进步,再加上连续两届对贾平凹、莫言进行承认,使我对茅奖高看一眼。抛开“出身论”,一些民间奖项与它相比并不占优势。它更无疑比“兄弟奖项”鲁迅文学奖要靠谱得多。
至于有人不满意,我想一个原因是跟获奖作品的分量有关系,相对茅奖历史上的一些大作品,这次的获奖者的作品整体有些“小”,分量有些轻。而且作家得到肯定的,往往不是他们最优秀的作品,如莫言的《蛙》,跟他的《丰乳肥臀》《檀香刑》等比起来逊色不少,毕飞宇的《推拿》也是如此,他们的本次获奖,就难免有“迟来的正义”之憾。
但是,我们还是要批评茅奖,这些程序和技术上的进步,遮盖不了茅奖的一个大问题,那就是茅奖自身的问题。
茅奖喜欢什么样的作品?听到这个问题,人们都会把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、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、阿来的《尘埃落定》拿出来说话,这说明大家对茅奖的取向是有直觉上感知的,大致就是现实主义的、史诗的、民族性的等等,当然,首先是政治立场没问题的。而贾平凹的《废都》没戏,很颓废,不健康;莫言的《丰乳肥臀》看名字就没戏,低俗……
在茅奖那里根本没戏的好作品,还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,在本来就土壤贫瘠的文坛,茅奖只取了不违背官方价值观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一瓢水,如何能浇出百花齐放、植物风貌的文学大森林?茅奖通过对入选标准的把关、评奖程序的设计,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过滤,通过使一类作品获奖,淘汰其他类型的作品,来掌握着中国文学的走向,用一根指挥棒操纵着中国文学的旋律,从而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了掌握。很多年过去了,中国文学依然被当做一种工具、一种武器,成为重点“关照”的对象。
本届茅奖初选的时候,前10名中有8名作协主席和副主席,这说出了一个公开秘密。因为这么一条“规定”,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,有资格当上省级的作协主席,通过这种对遵“茅”学“茅”并表现优秀者的奖赏,实现了对整个中国主流文坛的掌握。所以我们知道了,茅盾文学奖是一种文学独大的地方,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地方,是“现实主义杰作”频出的地方。但我们想看到的参差多态的中国文学呢?